10月18日,博睿數據正式發布一體化智能可觀測平臺Bonree ONE 2.0版本。這是博睿數據發展道路上的一大步,這很可能也是整個IT運維領域中的一大步。在博睿數據看來,Bonree ONE 2.0的發布,標志著中國IT運維邁入數智融合3.0時代。
為什么博睿數據能有如此“豪言壯語”呢?
從單一分散到統一智能,博睿數據運維路上的歷次飛躍
從IT運維的發展歷程來看,IT運維大體經歷了從手工運維到流程化、標準化運維,再到平臺化、自動化運維,以及DevOps。隨著AI技術的發展,通過與AI技術和大數據相結合,IT運維進入智能(AIOps)階段。
總體來講,IT運維伴隨著IT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而不斷演進。作為運維領域的“老兵”,博睿數據擁有14年的產品經驗和技術積累,同樣也經歷了一次次的技術演進和產品迭代,以適應IT運維形勢的發展。
博睿數據產品總監賀安輝介紹,早在2008年,博睿數據以撥測監控為切入點,以SaaS產品形式進入運維賽道,通過模擬、評測,為今后的發展占據了良好立足點;到了2015年,博睿數據進入APM領域,通過嵌碼和性能診斷等方式聚力發展;在2022年,博睿數據結合整個運維市場的觀察,正式切入到可觀測性領域,特別是在今年5月,博睿數據正式發布Bonree ONE 1.0,主打智能、觀測、見解,正式進入智能運維時代。
從另一個維度看,博睿數據與我國眾多IT運維廠商一樣,基本也是從運維的某一單個領域切入站穩腳跟,從某一細分市場贏得客戶。但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,IT運維復雜度急速提升,單一運維工具越來越難以達到客戶的需求,這也對供應商的產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因此,博睿數據產品的迭代也是市場需要的必然選擇。
如今,隨著IT運維進入智能運維時代,博睿數據也開始考慮將單一分散的運維方式,整合成為統一整體的方案。Bonree ONE 2.0的發布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。
博睿數據首席技術官孟曦東表示,“博睿數據在APM領域已深耕14年,但在此之前,我們更多是通過單工具、非智能化工具來向客戶提供APM能力。Bonree ONE 2.0的交付,使得博睿數據從之前的割裂形式變成了AI重新回到我們新產品里面。”
Bonree ONE 2.0如何做到數智融合?
從以上演進中可以大致看出,IT運維有著明顯的三個階段:1.0階段,是單一分散的工具,有80%廠商集中在此階段;2.0階段,將分散的工具進行集成和局部關聯,但尚無法做到全場景數據融合,僅有20%廠商能夠做到此階段;而到了3.0階段,具有全場景的數據采集、分析能力,真正做到數智融合,能夠跨越此階段的廠商微乎其微。
賀安輝表示,3.0階段的兩個關鍵詞是“數”與“智”,即大數據和AI。
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,為什么Bonree ONE 2.0能夠代表IT運維進入3.0時代?就是因為Bonree ONE 2.0真正做到了數智融合,可以說是中國IT運維廠商中的“獨一份”。
Bonree ONE 2.0幫助用戶告別了細分監控工具帶來的數據孤島困擾,真正實現工具向平臺的升級,功能向能力的升級,為企業級IT運維構建端到端、一體化、智能化可觀測平臺,極大縮短發現問題和定位問題時間,大幅提升運維效率,釋放運維工作潛能。同時,這也標志著博睿數據整體的產品策略從工具升級為平臺能力。
具體來說,Bonree ONE 2.0支持了ITOM統一監控、AIOps智能運維、BizOps業務運營、DevOps效能提升四個應用場景,統一了Metric、Log、Trace、Event、Metadata、Profile等數據,覆蓋終端應用、微服務、基礎組件、基礎資源、編排工具等的全?;A設施監控,擁有500+技術框架支持,和國內領先的智能探針技術,內置CMDB引擎,自研SwiftAI能力平臺,從時間和空間上建立起IT運維監控所有的數據關聯性,并進一步利AI/ML技術和領域知識圖譜提出見解、抑制告警、定位根因。
這是一個很高的技術門檻。賀安輝將Bonree ONE 2.0版本形容為“為可觀測平臺指明了發展道路”。因為ONE 2.0平臺具有五大核心優勢:
免配置集成化智能探針ONEAgent內置指標自動采集,無需用戶配置其探針的CPU占用低于1%,且支持500+技術框架原生采集;應用程序性能在線智能分析技術SuperTrace可將采集后的數據進行全鏈路打通和關聯;多模態聯邦查詢大數據引擎Zeus可實現不同形態數據多模態的聯邦查詢;自適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Swift AI是博睿數據區別于業界常見產品最大的提升點,包含博睿數據獨家無監督知識圖譜的更新分析算法和告警收斂算法,收斂比可達常態化98%以上,用戶不需過多依賴算法團隊,節省人工成本,提升效能;實體關聯拓撲智能構建技術SmartTopo除了博睿數據的探針采集之外,還可以接入第三方數據,如客戶自有數據庫等,從而進行拓撲構建,其特點是實時性、自動化和靈活性。

未來,博睿數據也將以客戶需求為驅動力,持續推動運維技術創新,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。
【IT運維網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】